《“农文网培学校”》工作简报第三十六期

日期:2015-03-02来源:转载点击:16725 字号: 手机:

扫描微阅读

树苴乡“农文网培学校”故事会开讲了

树苴乡“农文网培学校”于2015年1月开展“树苴故事会”活动。活动已开展两期,受到群众欢迎。

故事会以广大农村党员群众和干部职工为主要对象,讲述自己的故事、身边的故事、知晓的故事。采取传统故事会与短片放映、培训讲座、群众互动等多种形式相融合,增强故事会的参与性、趣味性和感染力,传递“崇尚科学、勤劳致富,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弘扬正气、文明乡风,感恩社会、热心公益,维护稳定、构建和谐”正能量,助推全乡经济社会科学和谐跨越发展。

(树苴乡“农文网培学校”)

双柏县支中心羊年送春联 欢喜迎新春

春节将至,双柏县图书馆、文化馆、文化共享工程双柏县支中心组织部分县内书法爱好者来到大庄镇,为过往群众现场书写春联,开展免费送春联活动。

活动现场,7位书法爱好者们挥毫泼墨,以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书体为过往群众书写春联,内容既有辞去旧岁、迎接羊年的美好愿景,也有歌颂党恩、宏图大展的励志高歌,不仅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也把新春祝福传到群众心中,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为即将来临的春节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氛围。活动持续了3个多小时,仍有群众络绎不绝地赶来求春联。据统计,本次活动现场赠送春联约500幅。

这次免费送春联文化活动将在双柏县的妥甸镇、爱尼山乡等4个乡镇陆续开展,预计送出春联2000多副。

(文化共享工程双柏县支中心  叶 莹)

 

大过口乡“农文网培学校”举办民族歌舞培训班

2015年1月25日,大过口乡“农文网培学校”应众多家长的要求举办了2015年民族歌舞培训班。

此次民族歌舞培训班的开办得到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乡党委副书记和伟刚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就培训班开办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强调,希望“农文网培学校”要尽心尽责开办好此次培训班,重点要保障好学员在培训期间的用具设备,保证好小朋友的课堂安全,为彝乡群众提供优质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务。

这次培训班因场地有限只收了36名学员参与,年龄多在7岁至12岁之间。培训班的开设是大过口乡“农文网培学校”按照创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要求,积极聘请文化志愿者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做出的重要举措,为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充实了内容、增添了亮点特色。

(大过口乡“农文网培学校” 普兴辉)

 

一平浪镇“农文网培学校”举办2015年

“非遗”传承人培训班

为继承和弘扬一平浪镇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加强“非遗”保护力度,鼓励和支持传承人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2015年1月21日,一平浪镇“农文网培学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县“非遗”保护中心领导、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全体人员及全镇“非遗”传承人共21人参加了培训。

培训班上,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文飞作了重要讲话,通报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启动以来的基本情况和工作成绩;讲解了什么是“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随后,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主任对全镇“非遗”传承人下步将要开展的“传、帮、带”工作,进行了安排;对即将进行申报“非遗”传承人的人员,进行了培训。

(一平浪镇“农文网培学校” 李 伟)

 

广通镇“农文网培学校”服务效果显著

 

广通镇“农文网培学校”在州、县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于2010年8月建成,现可用上网电脑24台。在工作开展中,始终坚持依靠群众、面向群众、服务群众。

(一)以服务三类人群为重点,在服务中实现触角延伸。

1、抓住根本,服务大众。从2011年8月起,文化站所有厅室全部实现了对外免费开放,并不断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质量。镇“农文网培学校”平时开放的主要服务对象有三类:一是农民群众。凡是辖区群众,均可到“农文网培学校”免费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信息,文化站积极为农民群众免费提供上网指导、信息咨询、资料下载、打(复)印资料和光盘刻录等服务;二是青少年学生。“农文网培学校”为青少年学生课余生活提供了一个绿色上网空间,规定每天每个未成年人上网不能超过2个小时,有效控制了网络成瘾;三是老年朋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丰富资源成为老年朋友们学习和借鉴的宝库,帮助其指导编排花灯戏曲和文艺节目,使老年朋友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2、主动出击,扩大宣传。文化站认真履职,充分利用现有的光盘、书籍资源和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库中丰富的科技、信息、文化知识资源,联合农技、林业、计生、土地等部门积极深入各中小学和村委会送电影、送科技、送信息,举办各种知识讲座,服务上门,为群众送去水稻施肥技术、蔬菜栽培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科技知识和文化精神食粮。每年深入各村组和学校、敬老院等放映电影达200余场,配合各部门开展消防安全预防、防治艾滋病、生殖健康、安全生产等知识讲座共20余场(次)。同时,广泛宣传镇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学校这块平台和阵地,宣传党和国家实施文化惠民的举措,提高广大群众对农家书屋、“农文网培学校”及分校的知晓率。

3、围绕所需,搞好培训。抓住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一是借助州、县师资力量搞好专业培训。利用州文化馆把广通列为全州群众文化活动示范基地的有利条件,充实师资力量,高密度举办书法、绘画、花灯歌舞、非遗保护、摄影等培训班五期,培训学员260人。二是与农业部门配合搞好科技培训。充分调动村级文化辅导员的积极性,围绕各时段的工作重点,分别与农科、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配合,深入到田间地头、山林之间、坝塘水域和养殖场地开展现场培训,共培训群众16500人.次。三是与群团组织联合,搞好技能培训。2014年,我站与工会、共青团、妇联联合举办了彝绣、乐器、剪纸等民间技艺培训班5期,培训学员90名。

4、紧扣重点,服务大局。结合镇党委、政府近年实施的“党员素质教育提升工程”,利用综合文化站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养。从2011年开始,对全镇16个村委会、200个村民小组的村组干部进行分批培训,使其逐步掌握电脑基础知识,学会1~2门吃得开、用得上的实用致富技能,逐步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真正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截至目前,已开展村组干部培训16期,培训520人次,开展文化惠民重点帮扶对象培训6期,培训232人次。

5、创新管理,提升功能。为确保“农文网培学校”正常开放、规范管理、发挥作用,2010年9月起,党委、政府调拨经费为网校开通了光纤网络,同时争取了两个公益性岗位人员,保障了“农文网培学校”对外开放,每周开放时间达60个小时以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需求。

(二)以打造三个平台为抓手,在免费开放中实现资源共享。

1、把镇级“农文网培学校”打造成机关干部学习交流的平台。在机关事业单位和村组干部中开展每年向干部职工推荐一本好书,每季度撰写一篇读书心得,每月读一本书,每周轮流在干部职工大会上交流发言一次的“四个一”读书活动,带动广大干部主动到文化站查阅资料、借阅图书,使“农文网培学校”成为干部职工学习和业余活动的中心场所。

2、把村级“农文网培分校”打造成农村群众科技进步的平台。为充分发挥村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分校和农家书屋的作用,文化站积极探索,大胆实践,2014年,通过抓示范,树典型,全镇打造了5个示范点,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分校与农家书屋集中包装打造,通过整合资源、共建共享,专人管理的模式,使之成为村委会干部、党员群众学习知识、了解政策、获取信息、掌握技能的重要阵地和平台。2013年借助村级“两委”换届,进一步选优配强了16个村文化信息宣传员,并全面推行文化信息宣传员考核激励机制,将村级“农文网培分校”和农家书屋的管理作为村级文化信息宣传员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文化信息宣传员利用平台和阵地主动服务群众,有效解决了“设备闲置,无人管理”的问题,年终严格考核,兑现奖惩,收到了良好成效。2014年,全镇16所“农文网培分校”共主动为群众开展资料查询、打印、复印和送科技服务2360次;16个农家书屋借阅达8500人次。

3、把“便民阅读服务站”打造成扩大对外宣传的平台。广通文化站现有存书8000册,16个农家书屋拥有图书26400册,实现人均拥有图书0.8册。为进一步扩大阅读面,文化站于2013年8月在广通火车北站候车室设立了“便民阅读服务站”,主动为过往旅客在候车休憩,无偿提供报纸、书刊阅读服务,同时把广通的特色文化和招商优势宣传出去。“便民阅读服务”站设立至今,阅读人数已达12000多人,深受广大旅客和铁路工作人员欢迎。

(三)以“文化三民”为关键,在全民参与中推动文化事业大繁荣。

在文化乐民上,主要是抓群文活动,让文化乐民成为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阵地。一是用好两块阵地。以文化站为主阵地,积极联合老年协会和民间文艺团体,将辖区绚烂多姿的花灯、牛灯、彝剧、左脚舞等地方特色曲目不断传承光大。二是办好一所学校。与镇老年协会联合开办广通镇老年大学分校,以培养辖区文艺爱好者文艺创作、唱歌跳舞、乐器演奏和演技水平为主,年内开办培训班5期,培训学员110人。三是举办好文体活动。每年举办了广通地区全民体育运动会、元旦登山比赛等大型活动3场以上。

在文化育民上。一是利用文化站农文网校平台,每年培训12期以上,使培训对象逐步掌握电脑基础知识,学会1—2门吃得开、用得上的实用致富技能。二是在《广通党建》内刊内设置“文化之窗”栏目,有层次、有重点地将广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示出来,宣传出去,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群众爱乡创业热情。

在文化富民上,一是抓示范。每个村推荐3~5名有代表性的种养殖大户,介绍他们好的经验和做法,并邀请他们授课。二是抓帮扶。每年确定10户作为文化站重点帮扶对象,发放“文化惠民卡”,长期享受相关扶持和优惠,开展直接上门服务。

(广通镇“农文网培学校”)

 

主编:张殿洪     责任编辑:姜荣文    审稿:余     编辑:吴秋凤  钟志强

 

名称:电话:
共0条评论

已关闭